相關個股:新建(2516)、大台北(9908)
【文/住展房屋網】近來行政院長賴清德表態支持房屋實坪制計價,內政部也出面表示要研擬實價登制增設實坪制相關欄位;官方目前釋出的態度,似乎定調政策要往實坪制走。住展房屋網企研室認為,官方的態度主要還是反應民意,不管官員玩真的或玩假的,建商都不應忽略社會厭惡虛坪過多的意見,不動產開發公會更應呼籲會員克制,以免虛坪灌到無所節制而引發民意反彈,最終會自我反噬。
住展房屋網企研室指出,台灣集合式住宅的雨遮、大公與小公等處,因為都不是自己住家內的空間,總是被民眾視為「虛坪」。在大多數民眾認知中,虛坪往往跟公設作一塊聯想,即公設比愈高,則虛坪愈多、住家實坪愈少。
據住展房屋網統計,大台北地區大樓新建案的公設比多落在30%~35%區間,意即一間一千萬的房子,至少有三百萬以上是拿去買公設,這點讓許多購屋者憤恨不平。
住展房屋網企研室表示,公設的來源主要有二種,一種是「必要性公設」,即政府法規要求設立的公設,例如逃生梯、防火空間等等;另一種是「休閒性公設」,例如健身房、閱覽室、KTV等等。
雖然建築物裡的公設可以提升生活品質,但過高比率的公設、或是虛灌到無法無天的公設比,實在讓民眾無法接受。尤其,現在台灣房價仍然很貴,民眾購屋負擔已經很高,卻還得花約三成的錢買公設,導致民眾發起實施實坪制的聲浪。
所謂「解鈴還需繫鈴人」,民眾反對灌虛坪不是沒有道理,畢竟公設比實在高得太離譜;如果要紓解民眾怨氣,建商恐要自己先擔任解鈴人的角色,帶頭將公設比往下壓低至30%以下,不要再讓民眾買公設買到一肚子氣。
其次,建商也應考慮「主建物、公設分開計價」的方案,主建物仍沿用目前市價銷售,但公設和附屬建物可考慮用較低的價格出售,例如陽台一坪15萬、公設一坪12萬之類的方案。如果大台北、尤其是台北市建商能夠推出類似方案,相信多數消費者都願意接受。
當然,建商也可以選擇置若罔聞、完全忽視民意,但所謂「物極必反」,即便現任政府喊實坪制可能只是假動作,但若民怨層層堆疊,直到某一天突然爆發,政策瞬間改變,那建商就會被反對灌虛坪的民怨反噬,最終是自食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