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融資:
融資是指投資者向券商借錢來購買股票的行為。簡單來說,當投資者手頭的資金不足以購買足夠多的股票時,可以向券商貸款(即融資),以獲得更多購買力。這種操作可以放大投資回報,但風險也隨之增加。
例子:
* 小明向券商融資買入A公司股票10張,每張10萬元,總共100萬元。
* 融資成數為6成,因此小明向券商借了60萬元,自己出了40萬元。
* 融資維持率規定為130%。
* 小明的融資維持率為:(股票市值100萬元 / 融資金額60萬元) x 100% \= 166.67%。
* 後來A公司股價下跌,每張跌至7萬元,小明股票市值降至70萬元。
* 此時小明的融資維持率為:(股票市值70萬元 / 融資金額60萬元) x 100% \= 116.67%。
* 由於116.67%低於130%的融資維持率規定,券商會發出「融資追繳通知」,要求小明在期限內補繳保證金,使融資維持率回到130%以上。
* 如果小明沒有在期限內補繳保證金,券商就會強制將小明的A公司股票賣出,以償還融資款項,這就是所謂的「融資斷頭」。
融資斷頭的風險:
* 融資斷頭會造成投資人的損失擴大,因為股票在下跌時被強制賣出,無法等待股價回升。
* 融資斷頭可能引發連鎖效應,導致股價進一步下跌,形成「融資斷頭潮」。
2. 融資使用率:
融資使用率是指目前已借出的融資金額佔券商核定融資限額的比例。公式為:
融資使用率 = (融資餘額 ÷ 融資限額) × 100%
它可以反映投資者對某股票的融資需求程度,數字越高代表融資需求越強烈。
3. 融資使用率太高的風險:
當融資使用率過高時,可能伴隨以下問題:
- 斷頭風險:融資買入的股票如果價格下跌,投資者必須補繳保證金。如果無法補足,券商有權強制賣出持股,這就是所謂的「斷頭」。
- 市場情緒過熱:過高的融資使用率可能顯示市場對該股票過度樂觀,造成價格泡沫,一旦市場反轉,會引發劇烈波動。
- 流動性風險:當市場多數投資者都透過融資交易時,市場可能因價格波動而陷入流動性不足的困境。
總結來說,融資是一把雙刃劍,能放大利潤,但也伴隨著更高的投資風險。所以在使用融資時,必須謹慎操作,並綜合考量市場狀況與個股基本面。
根據2025年3月25日玩股網資料顯示,台灣股市融資使用率最高前十名名單如下:
其他來源(如理財周刊、經濟日報)提及前三名為海灣、浪凡、富邦NASDAQ反1,使用率均超過80%,但排名順序與玩股網數據略有差異,可能因不同統計時點或資料來源差異所致。需注意高融資使用率可能反映市場熱度,但也伴隨著融資斷頭風險,建議投資時需綜合評估企業基本面與市場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