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最後由 ak168 於 2019/07/15 18:08:52 編輯
[AK 外匯教學 1] 這是系列分享,我戲稱為"國際市場提款術"
[AK 外匯教學 2] 外匯市場,一個只存在教科書的『完全競爭市場』
在外匯交易1,提到外匯市場是普通人唯一能與有錢人平起平坐的商品,不僅量大、人多、資訊透明外,更重要的是走勢符合市場邏輯,趨勢都有跡可循,這也是為什麼歐美及香港、新加坡、日本散戶最喜歡承作外匯交易的原因。
在外匯交易2,提到外匯市場是全世界唯一最接近完全競爭市場的商品,尤其在1990年初由股權交易孕育而出的差價合約在倫敦面市後,加上外匯市場的趨勢能見度優於其他所有市場,裡面又缺少大戶或主力的干擾,使得外匯交易人口越來越多,交易量也越來越龐大,這對於訊息來源較為稀缺的全球散戶而言,是在交易路上難得撿到槍…。
今天的外匯教學中,我想以曾經在銀行外匯交易室工作多年、曾經在外匯經紀商操盤2億美元、以及曾經任職國內某交易商高管的經驗,說明一下這項全球散戶交易量極大的商品,為何在台灣並非主流商品? 以及散戶該如何選擇以及進入這個市場。
(內文稍微有點市場價值,所以想進一步了解的朋友收168,順便篩選一下讀者。若遇到老朋友回文,會酌量退點...)
--- 以下為點數或專屬內容 ---
外匯有許多有利散戶交易的優勢,為什麼台灣民眾仍然熱衷股票交易?
60年代台灣經歷經濟起飛期,政府為扶植中小企業,使其易於從資本市場上籌措資金,因此開放股票市場,讓一般民眾能買賣企業股票。在當時薪資水平低且缺乏投資管道的年代,一般民眾不敢創業但又想要謀一個多賺一點的機會,就只能投入股票市場,產品滲透度之高衍伸出股民的稱呼,而後來推行的基金市場與期貨市場能夠興起蓬勃也是因為這兩類商品與股票高連結度,使民眾便於理解有關。
為什麼過往外匯交易在台灣無法形成主流?
事實上台灣央行在1987年即已放寬外匯管制,讓民眾能自由買賣和持有外幣,但由於當時台灣外幣買賣仍需至指定銀行進行臨櫃交易,而且銀行是唯一合法進行外匯交易的機構,一般到銀行的多為存戶,外匯市場始終無法熱絡;再加上外匯波動極小,很少有人會想要到外匯市場賺錢;此外由於對產品不熟悉的關係,很少人關注到90年代索羅斯的量子基金已經在外匯市場打了三場仗,贏了可觀的暴利,也較少人留意千禧年後日本的渡邊太太憑藉著外匯交易成為第一批受益的散戶。
依筆者的觀察,外匯市場在台灣無法普及主要有三個原因:
首先是一般銀行對於散戶外匯交易並不重視,且銀行財富管理部門銷售商品範圍廣,其他商品線的手續費收入更為豐厚,所以除了能一次性銷售的外匯結構型商品外(如DCI、SI),並不願意花成本與時間教育客戶;
其次台灣大部分散戶幾十年來習慣性認為股票市場是唯一正統交易商品,而在銀行承作外匯交易是用來出國花用或買購買其他產品線商品的工具,並非主要投資標的;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台灣監管法規過嚴,從90年代國際開發出外匯差價合約以來,台灣始終封閉此商品信息,使得國人在差價合約方面的知識落後國際超過25年,一直到近三年主管機關對台灣部分期貨業有限度開放外匯差價合約的交易後,才使極小部分投資人留意到這類商品。然而期貨業客群範圍較小,給人的刻板印象也多為鼓吹短進短出,加上該產業缺乏外匯相關的專業人才,因此在推廣外匯差價合約交易時步履維艱,始終沒有爆發性的成長。
外匯課程多,負面消息也多,我該怎麼辦?
台灣市場目前有許多私人的外匯課程,我聽過幾場,不過師資良莠不齊,有的真的很棒,有的滿口行銷,然而多為自學。
而目前較為正統且最具經驗的外匯市場專家主要來自銀行端的外匯交易室,由於這個部門主要服務企業客戶,因此比起散戶市場,在商品方面並沒有繁瑣的限制(TRF事件後,對於文件審查才轉趨嚴格)。
不過銀行交易室規定嚴格,內部人員不可能出來授課,同時由於薪資優渥的關係,通常只會在銀行間跳槽,極少見到出來授課的人。
所以市面上高價的外匯課程標榜師資是外商交易員出身,最好先了解一下,第一、是外商股票自營、期貨自營還是固定收益交易員…? 第二、是曾在銀行外匯交易室還是外匯經紀公司? 第三、其實出身也沒這麼重要,是否能給客戶正確的觀念比較重要,這個市場的主流是靠總經的,不是靠技術分析的。
說到這裡我就得特別提醒幾個差價合約應該注意的問題 (個人看法,勿戰):
1.市場由基本面與消息面主導匯率走勢,技術面只是落後的參考資訊(外匯沒有每日公佈交易量,請問如何完美量化),在實戰中技術分析只對極短線有助益,長線多是拿來日後課堂上講講故事用的(線圖是”已經發生”的事,對於即時的交易判斷沒有太大的幫助,以基本面為主、技術面為輔的兩相結合才會很強,但其實要看個性)。
2.不要過分迷信程式分析,對我個人來說我不喜歡,第一、看起來能小賺很多次,但翻盤時會直接歸零。第二、就算有跟上一個長時間波段,但是收益與風險並不成比例(賺太少了)。由於我說過我是投機交易,我要的不是年化20%、30%、50%,我要的是跟上某個消息後,極短時間就可以達到20%、50%甚至翻倍的效果。所以沒有不好,只是不適合我個人。
3.世界上沒有保證穩定獲利的事,只有盡量規避風險,保證獲利這種事只有龐氏騙局會有。
4.外匯市場最好靠自己,自己學、自己操、自己賺、自己承擔,不要老想著靠別人。
5.不要貪小便宜,隨便找極低點差甚至零點差的外匯經紀公司交易,你要它的利,它要你的本;在國內合法合規且價格合理的金融機構承做就好了,外匯市場要賺的是大波段,不是省下來的手續費零頭。
國際間太多太多騙局,也太多太多吸金手法,如果你沒有十足把握確定國際券商的合法性與操作手段,最好還是找受到自己國家監理機關保障的金融機構操作,台灣已經有好幾家期貨商獲得主管機關的牌照了:C牌、Y牌跟K牌,他們都受到櫃買中心及央行的監理,要是我就會選這種,經紀公司不要亂搞我的本金最好。
為什麼不選擇跟銀行做交易?
貴!
就我本人在業內的觀察,銀行始終沒有大幅推廣差價合約的原因在於成本不敷。由於銀行交易室是個要求很高且很封閉的部門,對於新進職員學歷要求國內知名大學財金所學生,國外多要求五十大畢業生,這些人的薪資成本當然不會低,為達損益兩平,只能轉嫁給散戶,市場當然無法成長。
該如何選擇交易對象?
所以各位想交易就要找適合的交易對手,一般投資銀行的客戶對象是商業銀行,商業銀行的客戶是金融機構及企業,而台灣期貨業的客戶對象就是散戶。散戶不要覺得找期貨商很LOW,找銀行交易比較高尚,而是每個交易對手會一交易量來計算它自己的合理費用,散戶要是想越級打怪,直接想找投行或商業銀行交易外匯,那就真的是閒錢太多了,因為它們會以人事成本、系統成本、行銷成本來轉換成你的手續費用,最多差到100倍以上。
說到這裡,各位心裡面應該有自己的想法了,總之前期最好腳踏實地的學習與累積經驗,後期才能有交易從容、財富自由的機會。
(各位老師大大別戰我,我不靠招生吃飯,純屬個人經驗,所以戰我的人我不會回的...。但若您認為我能有一絲補足您所不足的地方,歡迎討論,彼此教學互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