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個股:台積電(2330)
台積電(TSMC)近期宣布將擴大對美投資至1,000億美元,市場關注其國際佈局之際,外媒爆料台積電正與輝達(Nvidia)、超微(AMD)、博通(Broadcom)及高通(Qualcomm)等美國晶片大廠洽談,考慮合資入股英特爾(Intel)的晶圓代工業務。此消息引發熱議,專家與市場意見分歧,投資人更擔憂台積電是否會因多重壓力影響獲利與股價。
根據《路透社》報導,台積電正邀請多家晶片大廠共同出資成立合資企業,負責營運英特爾的晶圓代工部門,但持股不會超過50%。此舉被解讀為美國政府及產業界試圖拯救英特爾(IFS),以維持美國在半導體製造的競爭力。然而,台積電並未對此消息發表評論,合作夥伴輝達、超微及博通等公司也選擇沉默。
業界對此案看法不一。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認為,台積電專注本業,主動提議接手英特爾的可能性不高,此構想短期內難以實現。此外,財經專家黃世聰則點出,博通日前否認對英特爾IC設計業務感興趣,如今卻傳出可能合資進入晶圓製造領域,顯得矛盾。他認為,若台積電真要接手英特爾,應確保擁有主導權,才可能有利可圖。
然而,也有專家對此案持負面看法。亞太商工總會執行長邱達生認為,此舉恐怕是迫於美方壓力,成本效益不佳;中央大學台經中心執行長吳大任則表示,台積電若扶植英特爾,將來可能反而養虎為患,成為自身競爭對手。此外,兩家公司製程技術截然不同,台積電若進入英特爾晶圓代工領域,短期內難見成效,反而可能拖累自身發展。
台積電股價近期表現震盪,13日早盤一度重返千元大關,最高達1,005元,然而市場對美國投資計畫及英特爾合資案存疑,賣壓隨即湧現,終場收在965元,下跌23元(-2.32%),市值縮水5,964億元。外資近期連續賣超台積電,使投資人對股價後市充滿不確定性。市場專家指出,台積電股價短期內受三大不利因素影響:首先,AI熱潮降溫,輝達股價近期回檔,市場對AI未來需求存疑,可能影響台積電高階製程訂單;其次,美國投資效益未明,台積電擴大美國投資,但當地生產成本較高,長期回報仍不確定;再者,英特爾合資案的不確定性,若最終台積電參與,恐增加財務與經營壓力。
儘管市場雜音不斷,台積電仍具長期成長動能。3月18日台積電將進行除息,股息首次從每股4元提高至4.5元,合計發放約1,167億元現金股利。分析師普遍看好台積電填息速度,認為目前股價低於千元,正是長線投資者可考慮進場的時機。台新投顧副總黃文清表示,台積電市值仍有持續成長空間,未來股利可望穩定提升。他強調,台積電每年獲利超過兆元,資金無虞,並不會因美國投資影響股息政策。此外,下週輝達GTC大會即將登場,CEO黃仁勳的演講將聚焦AI產業發展,可能為台積電帶來新的市場信心。
台積電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地位毋庸置疑,然而近期美國擴張投資計畫,以及可能參與英特爾晶圓代工業務的消息,使市場對其未來發展產生疑慮。投資人需關注美國政策動向、AI市場需求變化及台積電美國廠的效益,以評估長期投資價值。隨著除息日逼近,台積電的未來發展充滿變數,市場將密切關注其全球佈局與策略調整對股價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