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引用由 短歌行 在 2019/12/22 10:17:39 所發表的內容: 居數日 項羽引兵西屠咸陽 殺秦降王子嬰 收其貨寶婦女而東 人或說項王曰: 關東阻 山河四塞 地肥饒 可都以霸 項王以宮室皆燒殘破 又心懷思 欲歸東 曰:富貴不歸故鄉 如衣繡夜行 誰知之者 說者曰: 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 果然 項王聞之 烹說者! 那個時代有權力的人一不高興就把人給煮了 也是小事一樁!
|
|
難得有人在這種財經版談古論今, 雖然我寫了不少數理相關的東西, 但個人從小對語文頗有興趣, 以下是在替本版共襄盛舉
在網路上閒逛, 發現有人在罵孔夫子是王八蛋的壞話,
(請點選) https://jeremyhsu.pixnet.net/blog/post/22196677
剛好以前看到李敖的節目說到這段古文, 深深以為李敖的解釋才是合理的說法, 很值得將它寫下來長點知識!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論語·鄉黨第十)
幾乎所有網路查到的翻譯都錯誤地說: 某個馬廄失火了,據稱馬廄養了魯國的名馬。孔子退朝後知道了,急忙地問:有沒有人受傷?卻沒有問有沒有名馬毀損。
孔子主張仁民愛物, 怎麼可能不問馬的事情呢? 因為古人的 [不] 和 [後] 是混用的! [不] 問馬, 其實是 [後] 問馬.
證明如下:
1.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論語·子罕第九》)
松柏哪裡是[後]凋? 松柏長青根本是[不]凋啊!
晉陸機《擬古》詩:“嘉樹生朝陽,凝霜封其條,執信守時信,歲寒終不凋。
”《弘明集》七釋慧通《駁顧道士夷夏論》:“松柏歲寒之不凋。
”《劉子·大質篇》:“寒嶺之松,處於積冰,終歲而枝葉不凋。”
2.《國語·魯語下》: 仲尼曰:“丘聞之:昔禹致群神于會稽之山,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其骨節專車。此為大矣
禹也號稱是古代賢能的帝王, 如果防風氏遲到(後至)就殺而戮之, 那和殘暴的桀紂有啥差別呢? 因此防風氏[後]至, 其實是[不]至, 違抗命令不來,所以才要殺而戮之!
以上兩例便是古人 [不] 和 [後] 混用的證據! 同一集裡, 李敖還提到木蘭辭, 也翻案了我長久以來的瞭解.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唧唧復唧唧, 一般都翻譯成紡織機的聲音, 其實是嘆息聲, 應該翻成: 嘆息完了又再嘆息.
因為白居易的琵琶行裡面有一段: 我聞琵琶已歎息, 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識
你若認為白居易琵琶行這裡的唧唧是作 [嘆息] 來解, 為啥木蘭詩裡的唧唧不是嘆息呢? 何況它後面還告訴你[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那還不是嘆息聲嗎?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