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冷清清 悽悽慘慘悽悽...
怎一個慘字了得!
****************************************台灣社會最深沉的呻吟
社會安全組顧問 楊志良
助理研究員 侯穎蕙
近年來台灣社會正進行一場靜悄悄,卻將顛覆整個社會的劇烈變遷。或許危言聳聽,但若不能有效因應,台灣家庭將逐漸消失,社會面臨解組、崩潰。
一、不婚
近年來台灣結婚率呈現持續下降的趨勢,依據內政部的統計,台灣20-29歲有偶人口的比率由民國89年的23.23%、90年的21.65%,逐年下降到91年的20.33%, 91年30歲以上婦女無偶者近30%。十五歲以上可婚(未婚、離婚、喪偶)人口之結婚率由89年之23.89?持續下降到91年的22?,而15歲以上有偶人口之離婚率則呈現相反的趨勢,由88年之5.34?逐年快速上昇至91年的6.13?,若與主要國家相較,台灣90年之離婚率更是僅低於美國、澳洲與韓國,高於其他國家。顯示台灣之民眾已經愈來愈不願意結婚或維持婚姻狀態。
除了結婚率逐年下降外,近來結婚者之國籍結構亦產生明顯的變化,以91年為例,在17.3萬對之新人當中,有高達25.87%的新娘是外籍人士,亦即每四對結婚的新人中,即有一對新娘為外籍。外籍新娘主要來自中國大陸(61.61%)與東南亞地區(37.34%),兩者合計共佔所有外籍新娘的98.95%。由於這些外籍新娘係來自於文化背景、宗教、語言、生活習慣不盡相同之國家,再加上其配偶家庭多數屬於中低階層,因此不論是在婚後生活之適應或是日後子女之教養上,皆較本土新娘面對更多的問題與困難。
二、不育、不養
除了結婚率之持續下降外,國內生育率之變化趨勢亦令人憂心。依據內政部之統計,台灣婦女之總生育率(即每位婦女一生平均生育的子女數,若總生育率維持在2左右,則人口不增不減),由89年的1.68、90年的1.4,一路下降至91年的1.34,低於已開發國家的1.6人,亦比美國(2.1)、法國(1.9)、英國(1.6)等先進國家為低。而每年新生兒人數更是履創新低,由89年的39.7萬、90年的25.8萬,下降至91年的24.7萬,而92年之新生兒人數更僅有22.7萬人。先進國家生育率的下降過程緩慢,歷經約半個世紀,然而台灣在短短三年內,新生兒人數即驟降40%以上,其下降速率之快,為承平時期,無重大天災人禍下,前所未見,也顯示台灣人民愈來愈不願意或不敢生養子女。
此外,在生育率持續下降的同時,產婦之組成結構亦有所改變,以大陸及東南亞地區為主的外籍配偶逐漸成為國內年紀較輕,且生育意願或生育率較高的一群。根據內政部九十二年五月間之統計,87年外籍配偶(含大陸及港澳)所生的子女數為13,904人,佔當年嬰兒出生數之5.12%。而至91年,在24萬多名之新生兒中,即有30,833係外籍配偶所生,其所佔之比率已大幅提高至12.46%,也就是說每8、9名新生兒中,就有一名是來自於外籍媽媽。另外,91年的新生兒中,有10,526名來自於15-19歲的小媽媽,造成小孩養小小孩或是棄養的情形。不論是外籍媽媽或是小媽媽,都比一般家庭面臨更多的問題與社會壓力,需要社會投注更多的關懷與協助。
不養的情況亦發生在老人身上,近年來台灣老人獨居,無人奉養、照顧,以致生活陷入困苦,甚至死亡多日無人發現之新聞亦時有所聞,需要社會予以關注。
四、不活
台灣自殺死亡率近年來逐年攀升,並有年輕化之趨勢。依據衛生署之統計,自殺死亡率由89年每十萬人口之11.14、90年12.45,上升至91年的13.59。91年共有3,053人自殺身亡,平均每天有8人,亦即每不到3個小時就有一人死於自殺,其中男性自殺死亡的人數約為女性的2.3倍。以年齡層來看,近年來的自殺死亡率以青壯年人口增加最多,90年及91年青年(15-24歲)的自殺死亡率分別較前一年大幅增加17.5%與24.2%,而壯年(25-44歲)90、91年之自殺死亡率亦分別較前一年增加10.4%與16.5%。自殺已經躍居成為國內青壯人口的第三大死因。
過去的自殺案件主要以老人或身體有病痛的人居多,但近兩年來青壯人口的自殺人數遽增,91年青壯年自殺死亡人數約佔所有自殺死亡數的四成六。更有甚者,經常可以在新聞媒體上看到許多因為社會經濟壓力而放棄生存意念的壯年人,因為擔心自己的子女無人照顧,而狠心地帶著子女一起尋死,此外,青少年學子或孩童自殺的消息亦時有所聞。這股自殺的黑潮不僅造成社會、經濟上相當大之衝擊,亦使人不得不對這個國家的未來感到憂慮。
國人不婚、不育、不養、不活的趨勢,造成家庭功能式微,且有社會解組現象,不僅對國家帶來立即的衝擊,亦會導致長遠的負面影響。近年來不斷昇高的青壯年自殺率,已造成社會最直接的勞力、經濟損失;而國人不婚、不育、不養的結果,則使國內原本嚴重的人口老化問題更加雪上加霜。四不一沒有現象的產生,其原因複雜,但卻反映民眾對於目前生活最真實的感受,亦呈現出台灣民眾愈來愈不願意對婚姻、家庭、社會承諾的事實。這些問題並不是政府喊喊口號,或單純利用提高生育補助、發放老人津貼等方式就可解決,政府在認真拚政治的同時,實應正視此社會底層深沈之呻吟,靜下心來思索國內民眾真正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