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最後由 zarqarwi 於 2012/08/26 16:39:44 編輯
以下是nvesto暑期實習同學整理撰寫的文章,請參考:
-----
倫敦時間2012年7月3日,就在萬眾矚目的倫敦奧運開幕的前三個禮拜,英國第三大的巴克萊銀行(Barclays)首席執政官小羅伯特·戴蒙德(Robert E. DiamondJr.)因為身陷操縱利率醜聞而辭職(他就是封面圖片中眉頭深鎖的人,背後就是他離開的巴克萊銀行)。或許大部分的人都不清楚這次利率醜聞的來龍去脈,也不曉得這整件事情到底有多嚴重,但事實上,英國和美國的監管機構已經宣佈對巴克萊銀行操縱LIBOR利率一事作出裁定,巴克萊必須支付給和解方總共4.5億美元的天價罰金,分析人士預計,操控LIBOR利率的違法行為相當於影響350萬億至800萬億美元貸款和投資的利率。沒錯,單位是萬億。
什麼是LIBOR?
倫敦銀行同業拆放利率(London Inter bank Offered Rate,LIBOR)是目前全球貸款方及債券發行人的普遍參考利率,是目前國際間最重要和最常用的市場利率基準。每天上午11點,全球最大的20家銀行將其利率資料提交給英國銀行家協會。LIBOR由10種貨幣的15種貸款利率計算而得的,貸款期限從隔夜至12個月不等。
重要的是,每天基準利率的計算規程是一樣的,英國銀行家協會除去25%的最高報價和25%的最低報價,將剩餘的利率計算出算術平均值,表面上,這種做法使得任何一家銀行都無法操控利率,但是經過仔細審查發現,操控利率是可能的。”
如果銀行的真實利率實際位於所有提交利率中最高的25%,但是銀行報告的數字位於最低的25%,另一家銀行的利率可能會從最低的25%上升至中間的25%,因此,本應被除去的低利率最後會被統計在內。“這對LIBOR的報價可能會有重要影響,也就是說,如果許多銀行低報其利率,平均值必定會低於本應有的數值。LIBOR是一個假定利率,由20家會員銀行假定,他們可以在上午11點按此利率借到資金。這並不是交易利率,儘管可以看到每家銀行的報價,但是無法將每家銀行提報的LIBOR利率針對實際交易進行驗證。”
一名巴克萊銀行的僱員在2008年4月曾向位於紐約的聯邦儲備銀行(FederalReserve Bank)透露,說巴克萊銀行低估了其借貸成本,並藉由這樣的方法,來試圖降低LIBOR的利率,但是為什麼巴克萊銀行要做這樣的事情呢?
飢餓的巨狼
事實上在過去幾年,英國和美國的立法機構在檢查銀行監管機構在銀行操縱利率的時候似乎故意視而不見,最近大量新聞報導顯示,許多全球最大的銀行都涉入了篡改LIBOR利率,而這些監管機構對發生的情況絕對有所瞭解,但是幾乎不採取行動。為什麼呢?我們得到的官方說法是這樣的:
「在金融海嘯期間,許多的銀行因為景氣崩盤以及投資人恐慌,借貸利率不斷攀升而面臨了空前的資金危機,如果不採取這樣的措施,恐怕高借款利率會暴露銀行體質上的問題,而擴大了借不到錢的危機,引發更多銀行倒閉。」
這樣的言論完全沒有得到寬恕,這些銀行承認自己的過錯,卻把自己包裝成因為餓得發慌所以偷吃食物的小松鼠,但事實上大家都知道他們是一匹嗜食無度的餓狼,因為事實上LIBOR利率用更多的用途,是用於固定收入衍生品合約,最常見的是利率互換,合約一方向另一方定期支付固定利息,另一方按LIBOR利率向一方支付浮動利息。利率互換有很多用途,例如對投資者在利率變動時的風險進行管理,憑藉利率互換,合約雙方賭的是固定利率和浮動利率之間的關係,但是如果LIBOR利率不是應有的那樣,某些交易者就能賺得比他們應得的多,而在衍生性商品零和的特性下,意味著其他人就賺得比應得的少,這些人不外乎是養老基金、共同基金、地方團體及其他投資者。
2007年,雷曼兄弟公司倒閉之後,LIBOR利率急劇上升,反映出對銀行財務健康的擔憂。但隨後,整個過程發生逆轉,LIBOR利率低於可比較美國國庫券利率一個百分點,這和慣常的利率關係完全相反。雖然LIBOR利率表明,這是因為放貸人認為銀行是相對保險的投資,但在繼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期間,信貸市場陷於停頓,人們無法相信銀行之間能以如此低的利率進行拆借。所以調查機構開始深入調查,發現了一些電子郵件,證明至少有一家銀行試圖操控LIBOR利率來增加舊債換新債的利潤,以及按照LIBOR利率結算的歐洲美元期貨交易的結算和掉期,這些銀行有著依賴於LIBOR利率的所有種類的合同,降低利率可以增加他們的收益並且改善他們的財務狀況,但這事實上就是詐欺。
囚犯的困境
但這項醜聞對於調查單位來說可能是一個機會。在過去面對政府的調查,銀行們通常為避免因違規行為被單獨揪出,都會試圖進行集體談判。然而,在這次利率操縱案中,金融機構並沒有彼此分享信息,甚至沒有和競爭對手就案件進行討論。部分原因是,它們不願意看上去和對手有密切的關係,因為這樣的關係也是政府調查的一部分。畢竟之前巴克萊銀行為了努力達成和解,主動提供了許多內部信息,意外地揭露了與德意志銀行、滙豐銀行、法國興業銀行(Societe Generale) 和法國農業信貸銀行(Credit Agricole)串通開展的、長達數年的陰謀。
而彷彿就像賽局理論中囚犯的困境的真實版,面臨著失去數十億美元和名譽掃地的雙風險,金融機構在最近與監管部門的會議中,不停在往他人身上推卸責任 。在承認自身存在不當行為的同時,各個機構也在指出它們看來更為糟糕的其他銀行違規行為,只為了證明整件事情的主謀是其他金融機構,而自己是被逼迫的共犯。
根據法庭文件和銀行僱員的表述,曾有過多次違規行為的瑞士銀行瑞銀(UBS)公布了電子郵件、即時訊息和其他信息,表明該行曾與滙豐銀行(HSBC)、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 蘇格蘭皇家銀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 的交易員串通,操縱關鍵利率。而一位知情的律師稱,在與監管部門的會談中,滙豐銀行也提供了自己關於相關活動的陳述。而花旗(Citigroup)也描述了與其他銀行串通操縱匯率的詳情,花旗銀行向監管部門強調稱,和巴克萊不同,利率操縱醜聞並沒有牽涉其各自的高管,因此被從輕處理。
除了讓監管機構能夠一口氣讓銀行們爭相自首以外,學界也開時重新探討LIBOR的問題,有些學者認為利率制定者應該詢問銀行願意按怎樣的利率放貸,而不是問他們想按怎樣的利率借款。他們認為這樣可以減少低報利率的動機。而另一派學者則傾向採用實際交易利率,例如隔夜指數掉期利率、美國國庫券利率等來做為利率指標。因為利率比較難以操控,可是困難點是它們目前並不像LIBOR利率那樣普遍使用。
不論如何,除了許多金融界高層將面臨牢獄之災,而不少基金將在未來幾個月遭受假造利率回升的巨大損失,最重要的是,這次的醜聞很有可能已經引爆了金融界、學術界甚至是政商關係未來極大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