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解放日」關稅對台灣的衝擊與因應選擇權實驗室44381



  
APP收通知

發表時間 
+發文 換稿費

3

川普「解放日」關稅對台灣的衝擊與因應

執行摘要

美國總統川普於 2025 年 4 月 2 日宣布啟動名為「解放日」的關稅政策,旨在使美國擺脫對外國商品的依賴。這項政策的核心包括對所有進口商品徵收 10% 的基本關稅,並對與美國存在顯著貿易順差的國家施加更高的「互惠」關稅。台灣不幸成為這波關稅重擊的目標之一,將面臨高達 32% 的進口關稅。預計這項關稅措施將對台灣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和關鍵出口產業造成顯著的負面影響。台灣政府已承諾將提供「最大支持」給受影響的企業,並強烈認為此關稅「極不合理」。為了應對這項挑戰,台灣的產業組織,如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CNAIC),已提出五項應對措施。其他國家在面對美國類似關稅時,採取了包括貿易談判、向世界貿易組織(WTO)申訴以及調整產業結構等多種策略。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貿易壁壘,台灣必須迅速且果斷地採取短期和長期因應措施,以減輕其對經濟的衝擊。




1. 前言:「解放日」關稅與台灣

2025 年 4 月 2 日,美國總統川普將這一天宣告為「解放日」,並在此時宣布了一系列旨在使美國經濟擺脫對外國商品依賴的新進口關稅。川普總統在公開聲明中強調,這些關稅將能有效懲罰那些長期以來在與美國的貿易中佔據優勢的國家,並將工作機會和財富帶回美國。值得注意的是,這項關稅政策的幅度被部分分析師比作 1930 年代的《史慕特-霍利關稅法》,該法案被廣泛認為是引發全球貿易戰並加劇大蕭條的罪魁禍首。

這項「互惠」關稅政策的核心機制是對所有進口到美國的商品徵收 10% 的基本關稅。此外,對於那些與美國存在顯著貿易順差的國家,美國將施加更高的「互惠」關稅。根據白宮發布的資訊,這項政策的目標在於糾正長期的貿易逆差和不對等的貿易待遇。川普總統聲稱,這些關稅並非要完全對等其他國家徵收的關稅,而大約是美國認為其他國家對美國商品徵收關稅的一半。

在眾多貿易夥伴中,台灣也被列為目標經濟體之一,其輸往美國的商品將面臨高達 32% 的進口稅,這項新稅制預計將於 2025 年 4 月 9 日生效。多家媒體報導均證實了這項關稅措施的宣布和具體稅率。

川普總統多次使用「解放日」這個詞彙來形容其關稅政策,這顯示了他對關稅的高度重視,並將其視為重振美國經濟的關鍵手段。他認為,透過關稅,美國可以擺脫長期的貿易逆差,並重新建立其國內的製造業基礎。這種將關稅視為國家救贖手段的態度,預示著這項政策方向具有相當的持久性,各國政府和企業都需要為此做好長期應對的準備。




2. 理解 32% 關稅及其範圍

這項關稅措施將分兩個階段實施。首先,從 2025 年 4 月 5 日起,美國將對所有進口商品徵收 10% 的基本關稅。隨後,針對特定貿易夥伴,包括台灣,將於 4 月 9 日起生效更高的「互惠」關稅,台灣所面臨的稅率為 32%。

美國政府聲稱,這項關稅背後的理由是為了應對其認為不公平的國際貿易行為,平衡長期的商品貿易逆差,並為將生產遷回美國提供誘因,同時也為其貿易夥伴提供重新平衡與美國貿易關係的機會。川普政府認為,過去數十年來,許多國家利用不公平的貿易手段佔據了美國的市場,導致美國製造業衰落和就業機會流失,因此有必要採取強硬措施加以糾正。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商品據報導將獲得豁免,不適用於新的關稅制度,這些商品包括銅、藥品、半導體、木材、能源以及某些在美國無法取得的關鍵礦物。對於台灣而言,半導體產業的豁免無疑是一個重要的緩衝,因為半導體是台灣對美國出口的主要項目之一。

根據美國方面的說法,對台灣徵收 32% 關稅的計算方法,似乎是基於 2024 年美國對台灣的商品貿易逆差(約 739 億美元)除以美國從台灣進口的商品總成本(約 1162 億美元),得出約 63.6% 的比例,然後將此比例減半,並可能向上取整至 32%。然而,這種計算方法已受到台灣經濟智庫的批評,認為其過於簡化且粗糙。

儘管半導體產業獲得豁免,但考量到台灣其他資訊與通信科技(ICT)產品,如電腦和伺服器,對美國的出口額仍然相當龐大,32% 的關稅預計仍將對台灣整體對美出口造成顯著的負面影響。此外,台灣的機械和工具機等傳統製造業並未被列入豁免範圍,因此將直接面臨關稅帶來的成本上升,進而影響其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力。美國政府似乎採取了一種以貿易逆差為主要考量的關稅政策,這可能並未精確針對所謂的不公平貿易行為,而是更側重於減少與特定貿易夥伴之間的貿易失衡。




3. 分析對台灣主要出口產業的影響

台灣對美國的主要出口產品類別在 2024 年呈現顯著的增長。其中,自動資料處理設備及其零組件以 514.94 億美元的出口值位居榜首,較前一年大幅成長 140.29%,佔台灣對美出口總額的 46.24%。積體電路(IC)緊隨其後,出口值約為 74 億美元,年增率高達 111.66%,佔比 6.65%。其他重要的出口產品還包括電腦及其相關設備、電腦配件、機械和工具機等。儘管積體電路目前被列為關稅豁免項目,但其他 ICT 產品和機械產業將直接受到 32% 關稅的衝擊。

資訊與通信科技產業,即便半導體產品獲得豁免,但其餘如電腦和伺服器等產品的出口量和價格競爭力仍可能受到 32% 關稅的顯著影響。2024 年,台灣對美國的電腦及其相關設備出口額高達 514.9 億美元,佔總出口的極大比例。如此高額的出口值意味著,即使是部分產品受到關稅影響,也可能對台灣的整體出口收入造成巨大衝擊。關稅將直接增加美國進口商的成本,這可能會導致他們減少對台灣產品的需求,轉向其他關稅較低的供應商,或者將增加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進而降低台灣產品在美國市場的價格競爭力。

機械和工具機產業也對這項關稅表示深切擔憂。台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TAMI)預計,由於美國是台灣機械產品最大的海外市場,高達 32% 的關稅將導致出口大幅下滑。該公會指出,相較於台灣的主要競爭對手,如日本、南韓和歐盟,它們所面臨的關稅分別為 24%、25% 和 20%,台灣的 32% 稅率明顯偏高,甚至僅比主要生產低階產品的中國低 2 個百分點。這將嚴重影響美國客戶購買台灣機械產品的意願,使得台灣機械產業難以實現其原先設定的出口成長目標。台灣工具機暨零組件工業同業公會(TMBA)也認為,新的美國關稅將對當地製造商構成嚴峻挑戰。美國是台灣工具機出口的第二大市場,佔總出口額的約 15%,關鍵零組件的出口也佔約 7%。高額關稅尤其會衝擊台灣中小型的工具機和零組件製造商,這些企業是台灣產業的骨幹。

相較之下,台灣對美國的農產品出口額較低,因此這部分可能受到的直接衝擊相對較小。然而,整體而言,台灣經濟高度依賴出口,美國是其重要的貿易夥伴。2024 年,台灣對美國的出口佔其總出口的 23%,相當於其名義 GDP 的 14%。這使得台灣成為亞洲地區繼越南之後,第二個最容易受到美國互惠關稅第一波衝擊的經濟體。如果今年對美國的出口額佔台灣總出口的四分之一,而出口又佔台灣 GDP 的 60%,那麼川普的關稅將可能影響台灣今年 GDP 的 15% 至 20%。





即使半導體產品目前獲得關稅豁免,但其他高出口值的 ICT 產品,如電腦和伺服器,仍將面臨 32% 的關稅,這將對台灣整體對美出口造成顯著的負面影響。此外,機械和工具機等未獲豁免的傳統製造業,由於成本大幅增加,將在美國市場面臨嚴峻的競爭挑戰,可能導致產量下降和就業機會減少。

4. 台灣政府的回應與評估

面對美國突如其來的關稅重擊,台灣總統賴清德公開承諾,政府將竭盡所能,為受影響的企業提供「最大支持」。他強調,政府已與各產業保持密切聯繫,並將努力提供必要的協助,但具體細節尚未公布。行政院也發表聲明,強烈譴責美國計劃徵收的關稅「極不合理」且「令人高度遺憾」。政府表示將向美國貿易代表署提出嚴正抗議,並將繼續與美國進行談判,以確保台灣的國家和產業利益不受損害。

台灣政府堅信,這項關稅未能反映出台美之間高度互補的貿易關係。近年來,由於美國對台灣資訊與通信科技產品的需求不斷增長,台灣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也隨之擴大。台灣認為,將此視為美國對台灣徵收高額關稅的理由是「不合理的」。政府並強調,許多台灣資訊與通信科技公司,在川普總統第一個任期內因應美國對中國商品徵收的關稅以及美國對中國的技術管制政策,已將生產線從中國遷回台灣,這對美國的經濟和國家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台灣不應被課徵如此高的關稅。此外,台灣政府也積極打擊台灣生產商的轉運行為,即透過第三國改變商品原產地以規避關稅的做法。政府認為,相較於越南(將面臨 46% 的關稅)、柬埔寨(49%)和泰國(36%)等轉運問題較為嚴重的國家,台灣不應受到類似的待遇。對於美國關稅措施背後的計算方法、科學依據和國際貿易理論,台灣政府也表示「不清楚」並提出質疑。

賴總統已指示行政院長卓榮泰,在最短的時間內向社會大眾報告美國關稅對台灣經濟的潛在影響以及政府的應對計畫。這顯示台灣政府正積極應對這項突發事件,並承諾將採取必要措施來保護台灣的經濟利益。台灣政府的第一反應強調透過外交和談判來解決問題,這表明台灣傾向於透過對話而非立即採取報復性措施來減輕損害。台灣認為其與美國的貿易關係具有高度的互補性,並且台灣的科技產業對美國的經濟和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這些論點可能成為未來與美國談判的重要依據。強調互利共贏的貿易關係,而非僅僅關注貿易逆差,或許能說服美國政府重新考慮關稅稅率。




5. 台灣智庫對關稅計算與經濟影響的觀點

中華經濟研究院(CIER)院長連賢明強烈批評美國計算全球關稅(包括對台灣徵收 32% 關稅)的方法「過於簡化且粗糙」。他指出,CIER 和台灣財政部最初認為,由於計算關稅的複雜性和時間倉促,美國可能會對所有國家採取統一的關稅稅率。然而,結果顯示,美國採取了一種獨特的計算互惠關稅的方式。

根據連院長的分析,台灣的關稅稅率是通過將美國 2024 年對台灣的貿易逆差(739 億美元)除以美國從台灣進口的商品總成本(1162 億美元)得出約 63.6% 的比例,然後將此比例向上取整至 64%。連院長表示,川普總統聲稱自己很仁慈,因此將台灣的關稅設定為 64% 的一半,即 32%,他稱這種方法「過於簡化且粗糙」。連院長還指出,如果美國使用 2023 年的貿易數據進行計算,得出的關稅率將為 29%,而非 32%。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TSMC)已宣布在美國進行高達 1000 億美元的新投資以擴大其在美國的業務,但台灣仍面臨比日本(24%)和南韓(26%)更高的關稅。這引發了對關稅分配公平性的質疑。

經濟學家預估,這項關稅可能對台灣的 GDP 產生顯著影響,部分人士認為可能會降低 1 至 2 個百分點。星展銀行(DBS Bank)預測,2025 年和 2026 年台灣的 GDP 成長率將面臨顯著的下行風險。一位經濟學家指出,如果今年對美國的出口額佔台灣總出口的四分之一,而出口又佔台灣 GDP 的 60%,那麼川普的關稅將可能影響台灣今年 GDP 的 15% 至 20%。此外,關稅也可能衝擊台灣的國內投資,使得實現 3% 的 GDP 成長目標更加困難。

與此同時,經濟學家也建議台灣政府應檢視並可能降低對美國商品的現有進口關稅,以解決華盛頓方面的疑慮。特別是針對美國貿易代表署最近發布的一份報告中強調的汽車以及美國牛肉和豬肉產品等問題。國立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認為,川普對台灣徵收 32% 的互惠關稅,反映出華盛頓認為台北存在較高的貿易壁壘。

CIER 對美國關稅計算方法的強烈批評,可能為台灣在未來的談判中提供了有力的論據。指出計算方法的缺陷,或許能促使美國重新考慮其關稅政策。即使 TSMC 等台灣企業已在美國進行大量投資,但台灣仍面臨比其主要競爭對手更高的關稅,這暗示美國的關稅政策可能不僅僅是為了平衡與單一貿易夥伴的貿易逆差,而是可能帶有更廣泛的戰略意圖。




6. 其他國家面對美國關稅時採取的應對策略

面對美國的關稅措施,其他國家採取了多種應對策略。其中一種常見的方法是與美國進行貿易談判,試圖爭取關稅豁免或降低關稅稅率。例如,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曾表示,日本政府正盡最後努力,希望美國能將日本排除在汽車關稅之外。南韓和英國等國也表達了與美國進行談判的意願。部分國家甚至願意做出讓步,例如增加購買美國產品,以換取關稅減免。

另一種常見的應對方式是採取報復性關稅或其他反制措施。中國、加拿大和歐盟等經濟體已宣布或實施了針對美國商品的報復性關稅。例如,中國商務部已表示將採取必要反制措施,以維護自身權益。加拿大總理也誓言將對美國的關稅採取反制措施,以保護加拿大勞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則稱美國的關稅是對世界經濟的重大打擊,並表示歐盟已準備好採取反制措施。

部分國家選擇向世界貿易組織(WTO)申訴,認為美國的關稅措施違反了國際貿易規則。中國和加拿大都已就美國的關稅向 WTO 提出申訴。然而,也有分析指出,由於美國在 WTO 中具有相當的影響力,透過 WTO 途徑解決貿易爭端可能面臨挑戰。

此外,部分國家也開始調整其產業結構以應對美國的關稅。例如,在川普總統第一個任期內,中國就已開始推動產業升級,轉向高科技生產。南韓也可能考慮修訂其與美國的自由貿易協定,以促進更平衡的貿易。有些國家,如以色列,則選擇解除對美國產品的關稅,以維持兩國之間的長期盟友關係。

其他國家的經驗顯示,應對美國關稅的策略是多樣化的,談判通常是首選,但若談判不成,則可能採取報復、法律挑戰或調整產業結構等手段。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國家願意採取報復性措施,這可能導致全球貿易衝突升級,對所有相關經濟體都將造成損害。台灣在制定應對策略時,需要仔細評估各種選項的利弊,並考量更廣泛的地緣政治和經濟影響。

7. 台灣可以採取的短期和長期因應措施

面對美國 32% 的高額關稅,台灣可以考慮採取一系列短期和長期因應措施。

在短期內,台灣應加強與美國的雙邊談判,強調台美之間互補的貿易關係、台灣對美國經濟和安全的貢獻,以及美國關稅計算方法的缺失。台灣可以積極爭取更多產業的關稅豁免或降低關稅稅率,特別是針對半導體以外的其他關鍵出口產業,並強調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戰略重要性。政府應立即啟動危機應對機制,對關稅的潛在影響進行全面評估,並如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CNAIC)建議,為受影響的產業提供財政援助和稅收減免。此外,台灣也可以考慮檢視並可能降低對美國商品的關稅,例如汽車和農產品,作為與美國談判的籌碼。

從長遠來看,台灣必須積極推動出口市場多元化,降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加強與東南亞、歐洲和日本等其他國家的貿易關係。同時,台灣應致力於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發展高階技術和創新產品,以減輕關稅對價格競爭力的影響。此外,台灣也應積極發展國內市場,以減少對出口的依賴。加強國際合作,與理念相近的國家共同倡導公平貿易,並可能透過多邊論壇挑戰美國的關稅措施,也是重要的長期策略。持續吸引美國對台灣關鍵產業的投資,特別是半導體產業,有助於加強雙邊經濟聯繫,並可能在談判中增加台灣的籌碼。積極尋求與其他貿易夥伴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以擴大市場准入和降低關稅壁壘,也是重要的長期目標。最後,台灣應持續推動產業升級,投資研發,朝向更高階的製造和技術領域發展。同時,鼓勵台灣企業分散生產基地,建立更具韌性的供應鏈。

台灣的長期策略必須採取多管齊下的方法,在降低對美國市場依賴的同時,努力維持與美國強勁且互利的關係。市場多元化和提升產品價值是台灣長期經濟安全的關鍵。美國在台灣的投資,特別是在半導體領域的投資,可能為台灣在談判中提供籌碼,並進一步鞏固雙方的戰略經濟夥伴關係。

8. 台灣產業界的看法和建議

台灣的機械產業對於美國高達 32% 的關稅表示強烈擔憂。台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TAMI)指出,這項關稅遠超預期,將嚴重打擊台灣機械產品對美國的出口,並可能使產業難以達成年度出口成長目標。該公會已安排董事會會議,討論應對高額關稅的策略,並希望政府相關部門能與美國政府進一步溝通,尋求關稅豁免或降低的可能性。台灣工具機暨零組件工業同業公會(TMBA)也認為,美國的新關稅將對當地製造商構成嚴峻挑戰,特別是中小型企業。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CNAIC)呼籲政府立即啟動危機應對機制,全面評估潛在影響,並迅速採取必要措施支持國內產業。CNAIC 提出了五項緊急應對措施,包括:立即啟動危機應對措施、全面檢視潛在影響、加強與美國的溝通、努力降低關稅,以及為受影響的台灣產業提供稅收減免和財政援助。此外,CNAIC 也建議政府應改善與美國的溝通,強調台灣企業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重要作用,並考慮增加購買美國的能源和農產品,擴大在美國市場的投資,以及爭取優惠的稅收待遇。CNAIC 並敦促台灣繼續推動與美國簽署避免雙重課稅協定和投資保障協定,以保護台灣投資者的利益。從長遠來看,CNAIC 建議台灣應升級產業、分散出口市場並加強國際合作,以提高國家的競爭力,同時積極尋求與貿易夥伴簽訂自由貿易協定。

台灣美國商會(AmCham Taiwan)則發表聲明,強調台灣在美國經濟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是在全球高階晶片的生產方面,並呼籲雙方繼續加強貿易和經濟聯繫。AmCham 指出,台灣是美國第七大貿易夥伴,2024 年雙邊貿易額達到 1586 億美元,台灣是美國產業(包括半導體、ICT 產品和機械)所需的高價值、資本密集型產品的關鍵供應商,這些產品在其他地方無法快速大規模生產。

台灣產業界普遍對美國的關稅表示擔憂,並呼籲政府迅速採取行動,提供支持並與美國進行談判。他們也強調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重要性,希望美國能考慮到雙方經濟的相互依存關係。

9. 此關稅政策對美台經貿關係的長遠影響,以及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可能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美國對台灣徵收 32% 的「解放日」關稅,長期來看可能對美台經貿關係造成壓力。儘管雙方在科技產業方面有著深厚的合作基礎,但高額關稅可能會削弱台灣產品在美國市場的價格競爭力,相較於其他與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或關稅較低的國家,台灣將處於不利地位。

這項關稅措施也可能導致全球供應鏈的重組,為台灣帶來挑戰,但也可能創造新的機遇。美國進口商可能會為了規避高額關稅而轉向其他供應商,這可能導致貿易轉移,使其他出口國受益。然而,台灣在全球高科技產業中,特別是在半導體領域的領先地位,使其在全球供應鏈中仍然扮演著關鍵角色。儘管目前半導體產品獲得豁免,但長期來看,仍存在美國未來可能對半導體徵收關稅的不確定性,這將對台積電和全球科技產業產生重大影響。

在地緣政治方面,這項關稅措施可能會影響美台之間的戰略關係,尤其是在中國影響力日益增長的情況下。維持穩定的美台經貿關係,對於區域和平與穩定至關重要。

美台經貿關係的長遠發展,取決於雙方能否找到解決美國貿易逆差問題的方法,同時避免對台灣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造成過度傷害。若無法妥善處理,可能會對雙邊關係造成持久的壓力。儘管半導體產業目前獲得豁免,但由於其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關鍵地位以及國家安全的重要性,未來仍可能成為美國採取行動的目標。台灣需要積極應對美國可能在這方面產生的任何疑慮。

10. 國際媒體的報導和分析

國際媒體普遍對川普總統的「解放日」關稅政策表示強烈批評和擔憂,認為這項措施具有保護主義色彩,並可能對全球貿易體系造成威脅。許多報導都指出,這項關稅政策可能引發全球貿易戰,並導致全球經濟放緩。

多家媒體報導了包括台灣在內的多個國家對美國關稅的反對和不滿。許多國家已表示將考慮採取報復性措施,以回應美國的關稅行動。國際分析普遍認為,這項關稅政策將對全球供應鏈造成衝擊,提高消費品價格,並可能引發通貨膨脹。

國際社會的普遍負面反應,可能為台灣在與美國進行談判或透過 WTO 等國際組織挑戰關稅時,提供潛在的盟友和支持。多邊壓力或許能更有效地促使美國重新考慮其關稅政策。

結論

美國對台灣徵收 32% 的「解放日」關稅,無疑對台灣經濟帶來嚴峻的挑戰,特別是針對半導體以外的主要出口產業。台灣政府和產業界必須迅速採取協調一致的行動,結合短期應對和長期戰略調整。持續與美國進行外交溝通,強調互惠互利的貿易關係以及關稅可能對雙方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至關重要。同時,台灣也應積極推動出口市場多元化,提升產品附加價值,以增強應對未來貿易不確定性的能力。透過周詳的規劃和國際合作,台灣有望克服這些挑戰,並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維持其關鍵地位。

3

以上所提供之資訊,不保證絕對無誤,資訊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不論是否與侵權行為、訂立契約或其他方面有關),概不負責。同時,上揭所提供之投資分析技巧與建議,只可作為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操作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選擇權實驗室》無關。

A870614

X 1
  回覆時間 2025/04/05 10:46:58

感謝分享


maddog

  回覆時間 2025/04/05 11:07:20

感謝選擇大的分享


hb131419

  回覆時間 2025/04/05 11:11:13

謝謝


feeling0803
沒有設定個性圖像

  回覆時間 2025/04/05 11:47:04

謝謝分享


iriscococ9919
沒有設定個性圖像

  回覆時間 2025/04/05 15:56:11

感謝


penhsin

  回覆時間 2025/04/05 16:11:01

3Q


shareing
沒有設定個性圖像

X 3
  回覆時間 2025/04/05 16:50:43

感謝分享


本主題只有一頁。
作者上一篇主題作者上一篇 作者下一篇作者下一篇主題

回上一頁回上一頁

回頁頂 回頁頂

聚財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wear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2-82287755 商城客服時間:台北週一至週五9:00~12:00、13:00~18:00 [ 聯絡客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