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個股:台積電(2330)、聯發科(2454)
近期,外媒與供應鏈消息指出,台積電可能透過技術作價或實際出資,取得英特爾即將分拆的晶圓代工部門(Intel Foundry Services, IFS)20%股權。同時,英特爾也將引入高通、博通等美國IC設計大廠作為投資夥伴,形成美國半導體生態系的新布局。此消息一出,立即引發業界熱烈討論,因為這不僅可能改變全球晶圓代工的競爭格局,也讓台積電的全球戰略走向充滿變數。
許多業界專家對這項潛在交易抱持謹慎態度。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秘書長曾志超指出,英特爾的晶圓廠遍布美國、愛爾蘭與以色列等地,其營運模式與台積電「單一超級工廠」的標準化生產方式截然不同。若台積電進一步涉入IFS的運營,如何調整製程、管理人員,甚至適應美國當地工會文化,都可能成為棘手難題。此外,美國政府過去幾年積極推動半導體本土化,IFS引入高通、博通等美國企業資本,顯然是希望建立屬於美國自己的晶圓供應鏈,進一步降低對台灣與韓國的依賴。這樣的布局可能對台灣半導體業形成壓力,讓聯發科等IC設計公司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更加激烈。
另一方面,若台積電確實入股IFS,這可能讓其在美國市場的影響力更深,但同時也會帶來市場壟斷風險。由於台積電已經掌握全球超過六成的晶圓代工市場,若再涉入IFS業務,美國與歐盟可能會加強監管,甚至展開反壟斷調查。此外,台積電目前已在台灣、美國、日本擴建多座晶圓廠,資源與人力調度本已吃緊,若再將部分資源投入英特爾的代工業務,是否會影響其核心業務的穩定性,也是一大疑問。
更值得注意的是,台積電與英特爾的企業文化差異巨大。台積電以高效率、標準化生產著稱,而英特爾長期以來主要專注於自家晶片的開發與製造,其代工業務的開放程度與台積電相差甚遠。兩家公司如果合作,如何協調生產與技術合作模式,並確保雙方都能從中獲利,將成為重大挑戰。
台積電入股英特爾IFS的傳聞,代表著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競爭正在進入新階段。這場交易可能讓台積電在美國市場站穩腳步,但同時也讓其面臨更多經營風險與競爭壓力。在美中科技戰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這筆交易是否真的會成真?或者只是英特爾在市場上的策略性放話?未來幾個月內,這場半導體產業的角力戰,將成為全球科技界最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