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設和你想的不一樣!怎樣才是一個理想的公共空間?理財周刊1035



  
APP收通知

發表時間 
+發文 換稿費

1


▲ (圖片來源:flickr)

公共空間是城市肌理不可或缺的場域,它與市民生活緊密連結,攸關城市的發展與興衰,在大興土木,進行公共建設之前,或許該先聊聊:怎樣才是一個理想的公共空間?

哈伯馬斯的公共領域理論對公共空間的解釋,是介於國家與社會之間,公民可以自由參與公共事務而不受干涉的空間,具體來說,在公共領域中,人們可以不分彼此的社會、政治與經濟地位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哈伯馬斯認為在公共領域之中,實際上人已經實踐了自由、平等與團結等價值。

以公共空間為觸媒 提供不同可能性
因此,比起視覺性與空間性,公共空間的社會性與公益性或許更加重要。如何讓每一個個體在空間中可以自由自在,不被某一種特殊型態所佔有;如何透過空間處理當前社會所面臨的問題,如社會暗角、族群隔閡等問題,藉由公共空間做為觸媒,提供不同可能性,是當代進行公共建設之前應該思考的。

以曾經廣受國際媒體關注的荷蘭赫爾辛基中央圖書館為例,現代化的空間設計奠基在平等與開放的先決條件之上,企求為市民提供一個自由的空間。

設計者並沒有因為噪音而將兒童閱覽空間與一般閱讀空間阻隔開;而獨立於閱覽空間之外,赫爾辛基中央圖書館有一個獨立的樓層,市民可以在這裡開展任何活動,像是彈琴、跳舞、玩3D列印,挑戰傳統定義上的安靜空間。更特別的是,赫爾辛基中央圖書館曾做為芬蘭次文化藝術節的主辦地,廣邀公共參與對話、實踐當代藝術。


▲荷蘭赫爾辛基中央圖書館,現代化的空間設計奠基在平等與開放的先決條件之上,期許為市民提供一個自由的空間。 (圖片取自維基百科by TuukkaH)

從城市生活角度出發 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
公共圖書館成了市民聚會的場所,在這個場域中,沒有權力關係,不分階級與族群所有人都能自由發言與活動,達到共存與平權。理想的公共空間或許是如此,在於實踐城市的公共性與社會性。

回首台灣近年公共建設,可以發現公共空間與公共建築的創建基底轉變了,愈來愈著眼於如何解決社會問題、與人產生連結;政府單位更傾向從城市生活的角度進行公共建設,將專業賦能予民間業者,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城市生活能由下而上轉變,與人和社會搭起友善的橋樑。

高雄市立圖書館二期即有奠基在「公共」理念之上的設計實踐,除了景觀上以館中樹與景觀水池設計,形塑具有美學魅力的休憩環境,完工後將舉辦市集、講座、音樂會及電影欣賞,邀請市民共享這個開放式的閱讀空間。

而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及其共構會展文創會館也是政府與民間合作的圖書館BOT案,除此之外,台灣仍有許多相同實踐的公共建設BOT案,後續將做更深入的報導。


▲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及其共構會展文創會館也是政府與民間合作的圖書館BOT案。 (圖片取自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官網)

1


部分文章及圖表可能未完 更多精采內容》

本主題只有一頁。
作者上一篇主題作者上一篇 作者下一篇作者下一篇主題

回上一頁回上一頁

回頁頂 回頁頂

聚財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wear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2-82287755 商城客服時間:台北週一至週五9:00~12:00、13:00~18:00 [ 聯絡客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