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想著股票自己總會偶爾作不穩
所以 為了求安穩
作股票的年資越久 越會講求去求平均的作為與作法
比如
分批下(進) 分批補(出)
多下個幾檔 把資金分配掉
少用點槓桿
當沖的話 就早上也下一點 中間也下一點 尾盤也下一點
大條的(幅度大)作不到看不出來 就小條(幅度小)的作一點
我想解釋一下這個大家習慣久了而傾向的方向 是往後退步的
然後跟自己講 現在比以前難作
可能因為沒能力 沒頭緒
(或說之前作得好根本只是運氣 只會拿紙筆計算)
最後回到人類文明的軌跡 把股票的作法走到線性的歸納與結構
把它推向只好去求勝率 (既然無法確定一定會贏)
因為一直不好找到一定的事(存在著因果而必然發生的事)
只好讓自己在這條路上走向法則與經驗
而不是一直尋求爆炸性的發現與突破
我在那麼多的日子裡 常感受自己的那種退步與妥協
不小心 就作了線性的迭代修正 而不是跳脫去想新的起點
既然 這叫作投機市場 投入一個機會
就是應該要一個重力投到瞬間某一個機會
力量要用大而不是平均 機會是一瞬間 一直有的狀態就絕對不會是機會
金融市場在交換財富的速度
跟我們領個工作薪資或買個排骨便當的錢的流動速度 天差地遠地比
一收了盤就開始用現實生活速度看錢 花錢
你再開盤時要怎麼回到那個該有的 對的重力
如果是這樣
那我只要不小心走向平均 平衡 穩的作法
我就離開了投機 放棄了找尋蟲洞
會到現實社會跟凡人一樣的思考
那 不管現在的我還有多少力量 我只會等著被退出
這篇不只是在提醒我了
幾百年來也不曾有人能不在巔峰中走下坡
人最會的事 就只會在安逸裡退化而已
股票最高的層次一直都在哲學
我沒辦法跟人討論 心理學或是統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