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 愛之適足以害之 提到的內容 --- 絕不是叫大家再不用下功夫去研究方法或盤勢, 重點在 [適度] 而不是 [過度], 當你連一個穩定賺錢的進出方法都沒有的時候, 當然要卯起勁來, 按照開發操作系統的方法論, 努力並且趕快找出一個 [適合你個性] 的操作系統
上篇概念說的是 --- 當你早先決定用一種適合你的多空判斷方法後, 多花時間去研究一個更新的方法或規律 (ex: 歷年封關. 新年開盤或農曆年開紅盤...等等的歷史資料分析), 真的採用之後不就是將原來的做法加上新的做法而複雜化? 原本的操作模式加了新的研究結論變成新的方法, 這新法和舊法之間, 不就失去了一致性了嗎? 除非先前已經累積夠多的舊法歷史績效資料, 足以論斷且已經決定要捨棄舊方法了, 不然, 做這多餘的研究, 不就是幹化簡為繁的蠢事, 是去違反操作一致性的大事 --- [自亂紀律] 四字講的便是這種
其實做舉例中的歷年封關或開紅盤的資料分析, 不僅帶來 [化簡為繁] & [違反一致性] 的禍事, 甚且還很無稽! 無稽之處第一在於樣本數不夠大, 沒有統計學上的顯著性, 還敢據此做推論與決策?, 這不是一個理性者該有之行為; 第二無稽之處在於樣本的有效性, 這資料遠溯自二十幾年前到現在, 這其中台股的上市櫃家數. 成交量. 市值... 等, 方方面面和現在已經有很大的差距; 尤其研究過往股市的行為, 是立基於相同的行為很可能再發生的論點, 但十幾二十年前的台股投資者, 和現在是同一批人嗎? 按照八二法則的淘汰理論(先不討論肉體真正死亡的), 現在的參與者, 和創造台股歷史資料的那些人應該重疊性降很低了吧?
一般來說, 愈靠近現在的數據才愈有參考性, 所以我們常用的[移動平均線], 才會除了MA另外還有EMA, 這EMA不就是把愈靠近現在愈可信的資料, 加以更多的權重計算出來的嗎? 所以, 統計超過5年前的遠古資料, 缺乏上述的有效性, 加上樣本數又不夠多 (連基本的30都達不到), 這種浪費功夫且自亂紀律的行為還不夠無意義嗎? 希望有識者不要再隨神人老師或財經節目亂起舞了
相關文連結:
操作研究的比較
策略與員工
不用參數的自適應指標(adaptive indicator)
概念式設計(conceptual design)指標
謊言有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