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之前映雪轉貼了一篇關於"台指期結算價制度"的報導,引起共鳴及參與討論的大大還蠻多的,因此重點來了:我們應該如何來面對"結算"呢???由於映雪是肉腳,所以當然不知道應該怎麼面對,(哇!別K我),但是,映雪有收集一些相關的資料,請各位大大參考看看,也許能激發大大您的靈感,想出更佳的方式...^_^PS:為了版面的整齊,映雪將大約分成3次來post,絕非蓄意灌水,請各位大大不要代替月亮來懲罰映雪ㄋㄟ...^_^
期貨及選擇權到期前組合策略
■ 台北訊
台指選擇權及期貨到期日同為各該契約交割月份第三個星期三,選擇權與期貨到期日相同,因此在到期日前夕可以採取較具變化性的策略來因應到期前的價格波動變化(請參照附表),期貨合約到期前後的價格波幅分析,以前後兩個交易日收盤價的報酬絕對值為計算基準,觀察2002至2004年三年的歷史資料,到期前一個交易日的報酬絕對值平均為1.61%,為到期前八個交易日當中,報酬率變化最大者。
另外,到期前四個交易日的報酬平均變化分別為1.61%、1.26%、1.43%及1.32%,相對其他各交易日亦屬偏空,由此顯示在期貨與選擇權到期前夕價格波動有擴大的傾向,適合採取選擇權買方策略或是選擇權買方與期貨組合的中性策略(Gamma策略或速度策略)。
到期日後期貨市場報酬絕對值,則是以第七個交易日的平均波幅最大,主要應與摩根期貨於月底到數第二個交易日到期有關,因此在摩根期貨到期日前夕,亦可採取相同的策略因應。
到期前可採行的選擇權與期貨的操作策略:
保險式的操作策略:
93年度國內期貨市場當中,台指期貨每日平均成交量為3萬5,445,電子期貨每日平均成交量為6,274口,而金融保險期貨為9,022口。然而未平倉每天的變化卻不大,反應期貨市場大部份的交易量屬於當日沖銷的短線策略,因此當市場波幅變大,因價格波動所產生的風險與報酬關係相對變大;尤其期貨屬於保證金桿槓交易,套牢時選擇長抱不動,所冒的風險相當高。企圖以時間來換取價格,遭遇一次大的損失,將造成嚴重的後果。
「善設停損」可說是老生常談,投資人可利用選擇權買方掩護期貨部位,買進期貨同時買進賣權(Put),賣出期貨同時買進買權(Call)進行保護。尤其是在期貨到期日之前,選擇權權利金較便宜,可視同買進短期的保險,利用期貨進行反向高桿槓的短線交易,可以在有限的風險下,取得最佳的攻擊點。
價差組合搭配期貨的低風險兼套利型策略:
在期貨到期前夕可以利用多頭價差或空頭價差組合,先行建立風險與利潤有限的組合型策略,例如加權股價指數位於6,150,可同時買進6,200履約價買權(權利金35點),賣出6,300履約價買權(權利金7點),組合成多頭價差策略,則組合策略的最大風險值為28點(新台幣1,400元),最大利潤為72點(3,600元)。投資人可以選擇權的後續策略包括持有至到期,亦可於期貨上漲至6,235以上時,建立期貨空頭部位,同時將6,300履約價買權平倉,建立期貨與選擇權組合的無風險套利策略。
在自由競爭的市場中,無風險套利的交易機會不可能持續地存在,但如何為自己創造無風套利的機會,便是投資決策當中相當重要的課題。此一策略的最大優勢是風險極低,但報酬卻無限,相當適合到期前夕採用的策略。
Gamma策略:
利用期貨與選擇權組合買進跨式或勒式策略,此種策略屬於外資經常運用的操作手法。初期建立部位屬於「中性策略」,例如買進6,200履約價買權(delta=0.4)50口,同時賣出5口台指期貨,建立中性偏多部位,其到期損益曲線圖類似Buy Call同時Buy Put的策略圖。因此儘管策略偏多,只要價格波動幅度夠大的話,此一投資策略具有相當多的優勢:一方面策略彈性高,可利用期貨進行中性的調整,一方面選擇權只買一邊可減少時間價值的消耗,亦適合於到期前夕採用。
【2005/03/27 經濟日報】
I can can a can with a c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