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最後由 said411f 於 2014/03/13 08:40:11 編輯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312000326-260207
兩岸半導體業展開新競合
2014年03月12日 01:04 工商時報 洪春暉
由於半導體產業為高科技產業之基礎,中國大陸又長期扮演世界工廠之角色,吸引全球電子製造業投資設廠,衍生龐大之半導體市場需求,因此中國大陸長期以政策扶植本土半導體產業。從2000年發佈的「18號文」到2011年的「新18號文」,中國大陸持續對半導體業提供租稅減免優惠,推動各項鼓勵措施。近期更傳出由國務院副總理馬凱領軍,負責主持半導體產業之推動,積極投注國家資源,扶植本土半導體供應鏈。
觀察大陸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方向,從早期以製造、封測為主的策略,逐漸轉向為以IC設計為主軸,並藉此帶動製造與封測等次產業。
大陸藉由政策補助IC設計業者,使部分業者得以低於成本的價格搶得市佔,再以政策補貼彌補虧損。新18號文所設置之半導體研發專項基金,補貼業者進行研發補助,藉此快速取得最新IP 授權,縮短與國際大廠產品之落差。
此外,大陸也透過資金投注的方式,協助展訊、銳迪科等業者持續發展並進行整合,更以具市場優勢之本土系統品牌廠商,如中興、華為、TCL等,趁勢投入發展自有的IC設計公司,如海思(華為轉投資)、中興微電子(中興轉投資)、愛思科微電子(TCL轉投資)與天利微電子(京東方轉投資)等。
在大陸積極發展本土IC設計產業下,與我國IC設計業之差距逐年減小,近年更積極以較高之薪資待遇吸引我國之半導體人才,對台灣IC設計產業產生威脅。
目前台灣半導體各次產業在全球仍居領先地位,但兩岸IC設計之規模與技術差距縮小,大陸的製造與封測產業也逐漸對我業者產生競爭壓力,我國應正視大陸半導體產業崛起帶來之威脅,同時需尋求互補整合之契機。
兩岸在市場規模、產業結構與政策資源等方面存在高度落差,因此對我國多數半導體業者而言,恐不易持續強調規模經濟優勢與中國大陸業者進行低價競爭。
因此我國業者,除了在既有的技術優勢上精益求精,透過產業鏈上下游關係,尋求與客戶發展更緊密的合作關係、或伺機併購、佈局兩岸具互補性質之領域等,皆為可思考的策略方向。若能藉大陸產業崛起之機,提前佈局搶得先機,不失為我國業者之另一發展契機。
我國已形成完整的半導體產業聚落與供應體系,台灣的半導體業更已成為全球高科技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石。
面對大陸的崛起,我國實具有良好條件可發展兩岸半導體業之競合,惟無論是競爭或合作,相關策略的發展前提,皆為我國產業需維持穩固的營運體質,在技術研發、產品設計能力上維持國際領先地位,並持續培育、延攬優秀之人才。從產業投資環境、人才激勵措施、技術研發合作與補助、選擇新興應用領域等面向,尋求對我產業最有利的調整方向。
(本文作者為資策會MIC執行ITIS計畫產業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