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名著《小王子 》的第一章提到說,有一個小孩看到了一幅畫,這幅畫是說有隻莽蛇正在吞吃著野獸。
回家後小朋友也如法炮製地畫了一幅莽蛇吞大象的圖,(姑且稱為第一號作品),他把作品拿給大人看,並且興高采烈的問他們會不會很覺得這張圖可怕。 但大人回答小孩說:「一頂帽子有什麼好怕的」。
但是這個畫畫的小孩要畫的不是帽子,是蟒蛇正在消化大象。因此,為了讓大人更瞭解他的意思,他把蟒蛇的內部也畫出來,於是完成了第二號作品。
對我們大部分的人來說,把第一張圖看成帽子是很合理的,因為這與日常經驗最吻合。可是,如果我們能知道裡面是一隻大象正被消化著,那麼對於第一張圖的理解就會完全不同了。同樣的現象也天天發生在金融市場裡頭,究竟這一根出量的K線是攻擊的量能?還是被出貨的量能?同樣是以技術分析為依據的投資人很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為什麼會這樣,問題就在於要「怎麼穿透表象」?